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市级媒体
《古蜀之国》图书分享会举行探寻三星堆文明真相
来源:德阳日报03版 点击率:



文/图本报记者张伟

10月18日下午,由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中共德阳市委宣传部、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德阳市图书馆、德阳市博物馆、新华文轩德阳购书中心共同承办的2021天府书展德阳站“探寻三星堆文明真相——《古蜀之国》图书分享会”在市博物馆举行。

当天,三星堆文化推广大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古蜀之国》作者刘采采,金沙文化推广大使、四川省网络作协理事、四川省作协会员纳兰初(笔名),《古蜀之国》策划人韩薇等应邀出席,现场同大家一起探寻三星堆文明真相,探讨三星堆背后的蜀地文明。

挖掘古蜀文明丰富内涵

推出三星堆主题精品图书

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考古发现,让三星堆“一醒惊天下”,今年三星堆再次出土众多惊世奇珍。这些造型瑰丽奇特、工艺精细繁复的三星堆文物,承载着几千年前那个神秘而伟大的古蜀王国的仅存记忆。让人不禁想探寻,创造出这些珍宝的、而又神秘消失的璀璨文明,究竟是什么模样。

《古蜀之国》自从出版之日起,就受到了各大媒体以及学术刊物的关注。说起策划这样一本书,韩薇说,三星堆新一轮的考古发现火爆全国,这些珍贵文物的面世,充分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展现了古蜀文化的神秘和伟大,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三星堆文化、古蜀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是值得被镌刻和传颂的。

作为四川籍作家,刘采采对古蜀文化和天府文化,一直抱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她曾以多部都市小说蜚声文坛,也曾写过两卷本《蜀帝传奇》。此次分享的《古蜀之国》是刘采采的新书,该书不仅是讲古蜀国的故事,更是涉及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谈及创作初衷,刘采采表示,古蜀国五代政权时期的那些传说与故事,自己研究学习了16年,也想借由这本书分享自己对古蜀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喜欢古蜀文明,喜欢三星堆文化。

《古蜀之国》通过讲述三星堆出土的国宝文物背后的故事,呈现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串联起蜀地文明盛衰兴亡的历史脉络。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的蛛丝马迹、文物的科学判断、专家的讲解等各个方面,客观揭秘一个鲜活的古蜀之国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发展。

分享创作精彩故事

讲述国宝背后的蜀地文明

分享环节中,刘采采等对三星堆相关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享,赢得现场读者阵阵掌声。

近些年的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黄金面具。关于黄金是哪里来的,有很多种说法。在《古蜀之国》中,刘采采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即古蜀先民从蜀地河道里淘沙金得来。

刘采采说,在古时候,黄金尤其稀少。那个时候四川的黄金来源,除了战争掠夺、矿石开发之外,绝大部分是古蜀先民从河道里淘沙金得来的。沙金非常难淘,河道里的沙金来源,通常是带着金矿的岩石被水不断地冲刷之后,再加上长年累月的氧化,才会流入附近的河道里。到了河道以后,还要经过水流的冲刷以及沙石的摩擦碰撞,才能导致金与石的分离,从而形成沙金。所以,淘沙金是具有局限性的,而四川盆地就正好具备淘沙金的条件。

蜀事茫茫,谜团多多。《古蜀之国》这本书里提到了古蜀人养蚕和轩辕黄帝的老婆嫘祖,而“蜀”这个字的起源也和“嫘祖”有很大关系。

刘采采说,无论是在甲骨文还是金文当中,“蜀”字的形象,都像是一只身体蜷曲的蚕。在甲骨文当中,“蜀”字的造型与三星堆出土的“纵目面具”是非常相似的,它们都有着大大的眼睛,眼球突出,在这个字的下半部分,好像有一只大头虫正在源源不断地吐着丝。其实“蜀”字的写法和甲骨文当中的“龙”“虫”“蛇”等字的写法非常相似。所以,“蜀”这个字还有一种可能,它并不是只与蚕有关,说不定与龙、蛇都有些关系。

《古蜀之国》这本书提到,古人发现蚕茧可以用来缫丝,很有可能是为了吃。蚕蛹是高蛋白营养品,为了果腹,古人很有可能会捉蚕蛹来吃。但是在当时没有剪刀,要如何才能剥开蚕茧呢?最好的办法是将蚕茧煮熟之后,进行抽丝,这样就能吃到里面的蚕蛹了。所以,可能人类最早种桑养蚕,并不是为了纺织,而是为了吃。古蜀先民在煮食蚕蛹的过程中,就发明了缫丝,并提升为“种桑养蚕、抽丝编绢”的技能。黄帝娶西陵氏(蜀山氏)女嫘祖为正妃后,嫘祖教民栽桑养蚕,缫丝织锦,衣被天下。古蜀实为中国蚕丝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国家一级文物——彩锦护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原产地,是世界蚕丝业发明发生的故国,成都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始发地。

>>>新闻链接

刘采采:四川成都人,作家、作词人、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星堆文化推广大使,第二季《国家宝藏》“国宝传奇故事”特约作者。长期致力于古蜀文化、天府文化的创作与推广工作。

出版作品有《蜀帝传奇》《蜀山云无月》等长篇小说十余部;创作三星堆题材电影剧本有《王的面具》《金牌调解员》,音乐剧本《三星堆之神树之王》《太阳的女儿》,舞台剧本《人间神国》等。其古蜀文化主题有声节目在平台点播累计过亿次。

曾获金熊猫网络文学奖·最具影视改编价值奖,金熊猫网络文学奖银奖,第二届掌阅文学大赛暨侠世界创世征文大赛二等奖。曾入围第九届四川文学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