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市级媒体
牢记嘱托 让国之瑰宝在当代涅槃重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视察回访记(一)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点击率: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七月二十七日开启试运行后迎来大批游客 ,近四米高的青铜神树作为三星堆的“镇馆之宝”吸引游客驻足观赏 。本报记者文潇 摄

7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视察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并走进文保修复工作区,仔细察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细节和最新技术,同现场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从“世纪逐梦”到“巍然王都”“天地人神”,7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依次视察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三大展区,古蜀文明的画卷由此徐徐展开。

在“世纪逐梦”展区,三星堆博物馆讲解员程静将三星堆遗址近一个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总书记进行了讲解。

程静首先向总书记介绍了1927年出土的玉璋,灯光照耀下的岫玉色泽温润,文物造型纹路精美,是三星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程静回忆说,总书记在一楼展区观看后,又来到二楼的展区,重点看了去年从8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文物,那是一件较大的铜神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沉睡数千年的三星堆遗址“一醒惊天下”。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距今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2019年以来,新发现的3至8号祭祀坑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器等各类文物17000余件, “再醒惊天下”。

程静称,总书记对展区各类文物都很感兴趣,在青铜大立人像、青铜人头像、鸟足神像、青铜神树等文物前驻足较久。

为总书记讲解三星堆的展陈,程静做了充足的准备。她介绍,目前的展陈属于新的陈列,在展陈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要先熟悉展陈的意图,以及每一件文物所放的位置,铭记于心。“尤其是新一轮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很多是组合件,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体量很大,它和以往的那些文物的信息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对新展陈的文物要重点了解透彻。”

“最后,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1号青铜神树前驻足了很长时间,很专注地欣赏了这件文物。同时,他还仔细询问了青铜神树曾经的制造工艺。”程静回忆说。

“为总书记讲解,心情很高兴、很激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回想起当天的经历,程静仍然有些激动。“视察中,总书记看得很仔细,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从总书记专注的神情和询问中,我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的重视,这让我十分感动。”程静说。

“总书记的视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程静称,三星堆是古蜀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新时代的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人员,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贯彻总书记此次视察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将三星堆文化传播好,讲好三星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为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贡献。

总书记离开三星堆后,博物馆员工们纷纷打听总书记嘱托了什么。听说总书记对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落成使用表示了热烈祝贺,负责博物馆展陈的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朱亚蓉难掩激动:“总书记曾经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作为文博人,我们一定要创新创造各种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承载的中华文化焕发时代光芒,为今天的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和强大动力。”

让新生力量参与文保修复工作

视察完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

总书记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一件件修复完成的青铜器文物引人注目。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向总书记介绍文物修复工艺和古代青铜铸造技术。

在郭汉中的工位上,摆放着不久前正在清理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8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青铜神坛底座,旁边是若干残断的神坛部件和修复工具。“总书记问我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的焊接工艺是什么,修复青铜神坛要花多长时间,我告诉总书记至少要花一年多时间。总书记感叹文物修复的确是一件很精细的事,要发扬工匠精神把文物修复好。”郭汉中说。

在文保修复工作区,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细节和最新技术,同现场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2021年,三星堆博物馆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面向公众开放。一道玻璃之隔,公众不仅可以目睹文物新出土的状态,还可以看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如何细致入微地“焕新”文物,这一创新也引入了新馆。

郭汉中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有39年,获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能代表文物修复工匠向总书记汇报工作,我感到很自豪,干劲更足了,我将在提高技术工艺上再下功夫。”郭汉中说。

“总书记详细了解了三星堆文物的修复情况和技术,以及文物修复队伍的培养建设情况。”郭汉中说,从总书记的询问中,他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深度关切,“这让从事传统文物修复的我们备受鼓舞。”

2021年,郭汉中领衔成立了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配备了多种先进精密的文保修复仪器。他带领团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开展课题研究。

“第一次见到总书记,很紧张也很激动。”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聆听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郭汉中觉得责任更重了。郭汉中表示,下一步要做好文物修复中的高科技运用,以及修复技艺传承等工作。目前,他总共带了10多个徒弟,大部分是“90后”,不仅有三星堆博物馆员工,也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部分高校的年轻考古工作者。

郭汉中说,总书记的话让他心中有一股暖流在奔涌,“我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带更多徒弟,让更多新生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把三星堆的文物修复好。”

省考古院文物保护研究所馆员刘建成在现场向总书记汇报了玉石器修复的工作情况,“总书记说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我们发挥工匠精神把文物修复好。”刘建成说,“总书记的嘱托让我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已经做好了扎根三星堆、投身考古事业一辈子的准备。”

目前,已有多位“90后”成为文物保护与修复馆的工作人员,总书记的到来激励着这些献身文物事业的年轻人。入职省考古院3年的肖庆激动地表示:“总书记的勉励让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更有信心。接下来我将把工作重点放在青铜器产地考古方面,为揭开三星堆的诸多秘密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古蜀遗存焕发勃勃生机

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馆现场,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文物保管部部长余健一直全神贯注聆听总书记的嘱托。

“在修复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作为主讲人为总书记进行讲解。”余健称,总书记询问了三星堆文物修复的人才队伍情况,特别是年轻队伍的培养,以及大国工匠技术传承等问题。“我们在场的所有人听了之后,内心都是暖洋洋的,真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以及对大家的肯定和激励。”

余健介绍,目前,三星堆的文保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化,在专业层次上多学科融合。学历层次上,博士研究生比例逐渐增加,这些都对三星堆传统修复和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总书记注意到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7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听说这件文物上面发现了附着的丝绸,他用放大镜观看起了标本,感受科技考古的魅力。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中,便携式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全球定位仪测量器等高科技大量运用,形成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新模式,是我国考古发掘现场科学保护的范例。

省考古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倍感激动、备受鼓舞,“总书记对考古工作非常了解,提的问题相当专业。他曾经鼓励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来到三星堆,也指出了三星堆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一定不负期望,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三星堆遗址的各项工作,更生动展示三星堆遗址和四千多年前的古蜀文明,进一步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总书记的关心激励着我们脚踏实地投入到三星堆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中去,更让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文化研究好、传承好、发扬好。”余健称,总书记的关心,让大家备受鼓舞,“我们将牢记嘱托,发扬工匠精神,建好人才队伍,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临别前,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广大考古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作为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总领队,总书记对三星堆遗址的高度评价和期望让唐飞备受鼓舞,“未来我们将在三星堆长期开展考古工作,不断探索,加强保护,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余健说,三星堆博物馆干部职工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作为申遗的重要支撑重点推进,从而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文明和文化传统的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结合文物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让湮没于岁月灰尘下的国之瑰宝在当代涅槃重生。同时,弘扬工匠精神,强化责任担当,让文保修复事业后继有人,让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文明记忆历久弥新,让古蜀遗存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德阳日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