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市级媒体
拨开迷雾“走进”古雒城(专版)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点击率:

记忆中的雒城,每年正月十六,源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广汉保保节,便会隆重登场。

那一天,广汉万人空巷。保保节的主会场有两个,一个是金雁湖公园,一个是房湖公园。就参与的热度和文化底蕴的深度来说,都以房湖公园为最。究其原因,除了房湖公园里有众多的文物古树古迹,如明清风格的文庙、棂星门、明朝张献忠圣御碑、房湖(唐代宰相房琯被贬汉州任汉州刺史时开凿)、广汉籍著名诗人覃子豪纪念馆以及参天汉代古柏,更为重要的是公园西南角有一段780多米长的明清重修的雒城城墙,西面城墙上还有一座巍峨高大的城楼。城墙把园中的小桥流水、一草一木、亭台楼阁怀抱其中。

在那段斑驳的城墙下,尘封着怎样的历史?我们跟随考古队员“走进”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古雒城。


雒城遗址出土的“雒城”铭文砖。


雒城遗址出土的“雒官城墼”铭文砖。


导航台段的雒城遗址。雒城遗址发掘参与者陈显丹供图


雒城遗址发掘现场。


雒城的建立与变迁

在古雒城遗址发掘之前,人们对雒城的印象大多只能从历史文献上寻觅,在现存的资料中关于雒城的叙述有哪些呢?

清嘉庆《汉州志》载:“广汉,《禹贡》梁州之域,商周隶蜀国,秦属蜀郡,置雒县。(县有绳、泛二乡)”。《华阳国志·蜀志》中说:“广汉郡,高帝六年置……本治绳乡。”雒县城在雒水(今鸭子河)旁,因以为名。据此,雒县古城的建置年代最早应在汉代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之前。

汉代以前早期的城墙一般是用土夯筑而成(如三星堆古城的夯土城墙),土墙不用砖包砌。广汉出土砖包墙的古城址时代,从考古发掘证实,应在东汉时期;从出土的“雒官城墼”铭文砖的“墼”字考察,《后汉书·袁闳传》注引《汝南先贤传》:“亲尸于板床之上,以五百墼为藏。”《周纡传》说:“纡廉洁无资,常筑墼以自给。”砖称为墼,主要流行于东汉,西汉称砖为“瓴甓”,见《汉书·尹赏传》。雒城铭文砖的规格也与广汉所出的东汉墓砖规格大体相同。《蜀书·先主传·注》引《益州耆旧杂志记》说:“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说明东汉时期,用砖砌的雒城城墙比较牢固。

谪任汉州刺史的唐相房琯,在他的《西湖既成作》诗中说:“高流缠峻隅,城下缅丘墟。”足见唐代古雒城多已坍塌。南宋端平二年至淳祐元年(1236—1241年)蒙古军入蜀,经过三次大的战乱,雒城遭到严重破坏。明弘武五年(1372年)汉州指挥柴虎在原州城址筑建土垣。周围五里,高约6米,池深约1.7米,建四门。天顺八年(1464年)增修,弘治十年(1497年)增设东北门。正德六年(1511年)始甃以砖石,建岑楼五座。明清时期,城垣几经损毁、修筑。咸丰年间,通城增高一尺多,四门置千斤闸,添空心炮台十余座,至今还遗存有两件当时铸造的铁炮,已作文物保存。民国十七年(1928年),新开小北门正对金雁桥(1948年门已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复城垛。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城墙被大雨冲塌多处,后经雇工修复。

关于雒城遗址的“两种猜想”

敖天照,20世纪80年代三星堆遗址和雒城遗址发掘的亲历者,后担任广汉文管所顾问,曾获得“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2年去世。

据敖天照曾经讲述,在雒城遗址发现之前,人们对古雒城的方位有两种猜想。有人认为是在鸭子河以北原五里巷位置,其原因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农民在修房造屋的时候,挖到了一些残损汉砖,上面刻有由篆书演变的汉隶“雒城”字样。据此,有人推断古雒城的遗址至少城北的城墙,应到五里巷位置。这是第一种猜想。第二种猜想是据清朝乾隆《汉州志·建置志·城池》中记载:“雁江(即鸭子河)南,旧志以雒县故基。”

后经明弘武、正德及清乾隆年间在古雒城“故基”上进行数次修复,据此,古雒城在鸭子河以南。后经发掘的古雒城南城墙出土的刻有汉隶文字“雒城”城砖证实,古今雒城的大体位置和范围变动不大,与第二种猜想一致。

三次发现“复原”古雒城的模样

据敖天照早年回忆,雒城遗址的发现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1983年8月发现古雒城南城墙,在今天的广汉九江路汽修厂位置。以前是航校(现在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导航台。在雒城镇的东南方向,有民工在航校导航台城墙废墟上筑围墙挖基脚时,于围墙基脚外近一米的地下,发现由篆书演变的汉隶“雒城”及“雒城城墼”铭文汉砖砌筑的城墙基础。同年冬到1984年春,古城遗址专家马得志和陈显丹率队的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考古队及广汉县文化馆干部一道进行联合发掘,先后清理出城墙墙基遗迹,由敖天照和敖兴全共同绘制了广汉航校导航台(南门外)古遗址平面立面图。敖天照曾展示了五张当时发现雒城城墙遗址的照片复印件。第一张是1983年雒城东南角,广汉飞机场导航台修围墙发现“雒城”砖砌墙基的照片,第二张是“雒城”铭文砖规格与广汉出土的汉代墓砖相同的照片,第三张是古城遗址专家马得志同四川省文管会领导到发掘现场考察的照片,第四张是广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发掘现场测量绘制残存的55.6米古雒城墙基图的照片,第五张是1984年广汉雒城西门国营宾馆修建工地发现雒城铭文砖,由省考古队和广汉考古人员联合发掘一段18.3米长的铭文汉砖包砌夯土城墙基遗迹的照片。

该遗址残长55.6米,残高0.3—0.8米,宽约2.5米,用泥土分层夯筑,夯土每层厚约3—8厘米,外部用“雒城”或“雒城城墼”铭文砖包砌,铭文大小风格相同,这些砖应是翻模成批制作,也有常见的花边汉砖混砌。城砖长45厘米,宽22厘米,厚9厘米,黏土勾缝,一般遗存有2—3层砖,残高最多砌有6—7层。最高处达10层95厘米。在遗迹填土中还发现有汉代的方格纹,折肩卷唇陶罐,以及大量的绳纹筒瓦、云纹瓦当、陶豆及东汉五铢钱等。据此,确认古雒城砖砌城墙的始建年代当在东汉。在抗战期间的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建筑大师梁思成携其夫人林徽因,曾来到广汉研究古建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建筑照片,如广汉城东南角雄伟壮观的魁星阁,就是建筑在以东汉雒城墙基上的明清城墙上的。

第二阶段,1984年7月又发现古雒城西城墙遗址,在雒城城西门左侧国营宾馆(即今天的广汉宾馆),地处广汉中山大道的中段与东西大街的交叉路口,此处车水马龙,交通发达,人流如织,商铺林立。雒城西门左侧国营宾馆在修建施工中,也发现“雒城”及“雒官城墼”铭文砖砌城墙,经省、县联合发掘,清理出宾馆内遗存的一段汉代城墙基脚,残高为0.8-1.4米,长18.3米,夯土墙基厚8.9米左右,外包6-9层斜坡状叠砌的汉代砖砌墙基,有的砖上也有铭文,砌法与导航台侧墙基遗迹相同,均为黏土坐缝,填土中仍有汉代绳纹陶片,应是同一时期的建筑物。

第三阶段是1984年11月,在县城东门口基建工地发现古雒城在东北面的城墙遗迹。此地发现有“雒城”铭文的残砖。北面的城墙原设置过“二炮台”,位置也比较清楚,县建委侧,20世纪80年代,还在老城墙基处复原了一段雒城北城墙。据雒城西、南两处发掘出土的两段墙基遗迹考察,明清时期的城墙大体是修筑在汉代墙基夯土上,雒城东南隅导航台侧一段明清城墙是在汉代墙基外包砖内,西面广汉宾馆的一段明清城墙也是在汉代墙基包砖内。按清乾隆《汉州志》“城池图”及清嘉庆《汉州志》“地舆图考”所绘古城范围图,结合《广汉县志》载“民国二十四年广汉县城区行政区划图”考察,汉代雒城与明清城墙范围的墙基位置大体出入一两米,明清城墙也当是古雒城遗迹。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拆除城门,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墙逐渐拆除,目前在房湖公园西南角围墙一段780多米长的明清城墙尚在。城砖上有“大清咸丰拾壹年滇匪犯州界重修垛碑”等阴刻铭文,说明清代维修城墙情况。现存的西南隅城墙墙体实为明清城墙的一部分,古城遗址断断续续有迹可寻。2008年因“5·12”汶川特大地震,该古城墙部分开裂崩塌,经国家拨款已维修。

古雒城民间手工业兴盛

古雒城是四川最早的州、郡治所,是四川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雒城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刻有铭文“雒官城墼”“雒城”砖的出土,说明古雒城是汉代较早设置“工官”的城市之一,古雒城民间手工业兴盛,经济繁荣。

古雒城地当川西孔道,是省会咽喉,势踞上游,为诸郡臂膊,早在两汉时期经济十分繁荣。古雒城遗址出土的“雒城”砖上的铭文有:“雒官城墼”,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广汉、洛(雒)县有工官”的最好印证。雒县是民间手工业特别兴盛的地区,朝廷特设工官,雒县城为全国八处设置工官的地区之一。《汉书·禹贡传》载:“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由此可判断当时手工业作坊之大。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说:“蜀郡、广汉郡金银工漆最著名,汉皇室在蜀、广汉设工官制造漆器、金银扣器。”成都郊区天回镇及湖北、贵州清镇等地出土的铜镜、漆器中,有“广汉郡工官造”的铭文。更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和1925年在朝鲜原乐浪郡古墓内,发现有铭文的漆器,其中即有汉代广汉郡的工官造,可见当时雒县的漆器确实是行销天下了。从漆器铭文中看,一个小小的漆耳杯就要经过造型、打磨、髹漆、铜饰、绘图等八道工序。漆器多是饮食用器。《盐铁论》说,文杯(漆器)一具比铜杯贵十倍。又说,制成一个文杯,要经百人手,制成一张屏风,要费万人功,意思是说分工极精细,从而展示出汉代雒县城手工业发达的境况。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雒城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雒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雒城的历史和古代城墙建筑等都有重要的价值,也再一次证明广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来源:德阳日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