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四川省以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抓手,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积极创新普法形式,不断丰富普法载体,取得了显著成果。
今年10月,“四川省首届优秀法治品牌创意传播”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在梳理全省“一地一品”法治品牌建设的同时,将“法治四川”作为一盘棋进行统筹谋划。通过整合各地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法治建设在全省范围内的深入开展。以各地特色品牌为基础,构建起全省统一的法治建设大格局,实现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治实践全面覆盖、法治成果全民共享,为四川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经过专家评审、实地考察、严格研判筛选出32个法治IP和25个法治阵地进入全网展播,这些法治品牌在探索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的法治宣传新路径中走深、走实,增强了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普及性及实效性,展现了“法治四川”建设的生动实践。 创新传播形式 开启法治文化“数字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创新传播形式成为打开法治文化“数字窗口”的关键钥匙。推进“八五”普法工作中,四川加强法治品牌建设,利用新平台、新媒介进行多元化普法,探索出全新“玩法”。积极推广“一地一品”做法,打造属于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法治IP。 四川省普法形象大使“法博士”以熊猫为原型,结合“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题进行生动普法,形成了具有蜀地特色的普法品牌。 广汉市“法堆堆”深度融合古蜀文化瑰宝三星堆与现代法治精神,以虚拟形象“法堆堆”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富有创意与深度的普法产品与活动。 “村官崃说法”团队成员由在邛崃驻村的“95后”选调生组成,团队聚焦建设法治乡村,深耕农村地区,通过法律咨询、法治讲座、普法活动等倾听基层民声,创新形式满足群众多样化法治需求。 这些有创意够创新的法治IP实力“圈粉”,有力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等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拓宽普法广度、提升普法精度,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群众的法律素养。 浸润法治底色 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法治文化阵地,是承载、传播、培育法治理念、法治价值、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中,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深入挖掘法治历史文化,加强对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法治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加强对红色法治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宜宾市宪法公园寓法治价值于具体的载体中,把法治名言、法治故事、法治案例等转化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浮雕墙、宪法宣传书角等“文化元素”,让民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法治、受到洗礼。 壤巴拉全民普法教育基地融合法治教育与藏民族文化,设计融入了日斯满巴碉房、壤巴拉节等壤塘文化元素,加强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 长久以来,四川以阵地为“基地”,全方位推进法治四川建设。在教育宣传方面,借助多样化的展示与讲解,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让民众从中获取法律知识,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在文化传承方面,阵地成为法治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舞台,将法治精神与当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俗风情相融合,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又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在社会治理方面,阵地如同稳固的基石,为基层治理筑牢根基,提升基层干部与群众的法治意识和依法治理能力,推动矛盾纠纷的妥善化解,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审美娱乐方面,阵地不但为民众带来美的享受,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法治主题活动,让民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法治的洗礼。 此次活动精心搭建起一个广阔的平台,涵盖了主流媒体、公众号、头条、抖音等多个热门网络平台,以全网参与的宣传模式,充分调动起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突破传统宣传渠道的局限,广泛吸纳大众的智慧和力量,让每一个关心法治建设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引发法律专业人士、学者和普通民众的主动关注,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相关内容在法治四川网、中国网及所属的第三方平台,多渠道、多形式推广展现,内容总展现浏览量已超过4000余万次。 活动采用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多元化形态的优势。通过短视频、海报、图文并茂的文章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示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普法作品,使得传播效果更加突出,让法治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随着活动的持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四川法治建设将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不断拓展法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强大的法治力量。 法治,将成为四川最靓丽的底色。在这个底色之上,人们的生活将更加有序、公平、安全,营商环境将持续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更加稳健。 来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