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省级媒体
三星堆发现不少来自于中原地区的铜尊和铜罍,被中原商王朝视为神鸟的鸮“飞入”三星堆3号坑……三星堆“穿越气质”离不开中原文化
来源:四川日报专版 点击率: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11124/265202.shtml

陶寺观象台。

扫码看专题报道。

熠熠发光的黄金面具、奇奇怪怪的青铜器、层层叠叠的象牙……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成果再次惊艳天下,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10月10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河南日报、顶端新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图书馆主办的“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对话”在郑州举行。本次对话邀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三星堆发掘现场负责人冉宏林,讲述三星堆遗址的最新发现与考古历程,并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郜向平展开对谈。

“明星”文物惊天下

三星堆有“穿越气质”

  ○逼真的扭头跪坐人像、撞脸“奥特曼”的青铜小人……一批造型前所未见的出土文物,彰显古蜀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多学科考古对解答三星堆的诸多谜题将会提供更多线索

  今年3月以来,三星堆连续公布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阶段性考古成果,一批造型前所未见的出土文物,再度彰显古蜀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网友感叹“你可以永远相信三星堆。”

  讲座现场,冉宏林展示了新发现的部分“明星”文物:3件扭头跪坐人不同于此前的抽象和夸张,更接近于真实的人体造型,尤其对于手部和足部细部特征的把握极为精细,手指关节处的凹凸明显可见,展现出三星堆青铜人像铸造艺术的高超水平。迄今为止最大的青铜神坛,整体造型十分繁复。神坛层层高台之上,竖立着不同造型的青铜人像,或许是刻画着三星堆人举行某种盛大仪式的场景。神坛旁边,还发现一件同样体量颇大的青铜神兽,头部有一个独角,独角之上站立一个青铜人像,呈现出神秘气息。

  撞脸“奥特曼”“诸葛亮”的青铜小人,让网友感叹三星堆人的“穿越气质”。这些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制作,再次以实物证明三星堆人浪漫的艺术创造力。

  冉宏林介绍,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采用开放合作、保护与多学科研究同步推进的大遗址考古工作新模式,集结了中国考古学界最强阵容,多学科考古对解答三星堆的诸多谜题将会提供更多线索。

接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的时候

三星堆有自己独特的选择和创造

  ○在三星堆发现不少铜尊和铜罍,这都是来自于中原地区典型的青铜器,三星堆人将其造型和用途进行了改造,如青铜顶尊人像、觚形尊

  ○三星堆有一件“鸮”形纹饰的青铜尊,而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是妇好鸮尊,再度证明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三星堆这种“穿越气质”与中原文化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谈环节,冉宏林与郜向平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展开思想交锋,青铜器成为两地绕不开的话题。

  “上世纪80年代,位于长江流域的两大青铜文明发现——四川三星堆和江西新干大洋洲,都给大家带来强烈震撼。”郜向平说,通过近年来细致的考古学工作发现,三星堆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有渊源关系,有相互的交流和影响。“在三星堆发现了不少铜尊和铜罍,这都是来自于中原地区典型的青铜器。”郜向平说,可以看到,当时中原文化肯定影响到了三星堆,或许中间有中转站,但存在这样的文化传播路线,而三星堆人在接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的时候,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选择和创造。“在中原青铜器的体系中,只选择了尊和罍这两种,并没有完全继承中原的青铜礼器的制度,而使用方式也存在一定不同,在中原是用于装酒,而在三星堆则有了更多其他的用途。”在三星堆3号祭祀坑,有一件“鸮”形纹饰的青铜尊,圆眼尖喙大耳。而报道组行走中原时,见到了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琴介绍,这件文物1976年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5号墓中。墓主人妇好为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位女将军。李琴介绍,“鸮”即猫头鹰,猫头鹰在中原商王朝往往被视为神鸟加以崇拜,并象征着战神。妇好鸮尊的造型取自一只站立的猫头鹰形状,这也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之一。这样一种鸮崇拜,辐射影响到许多地区,再度证明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冉宏林认为,三星堆新发现的诸多文物,不论是青铜顶尊人像、龙形青铜器,还是神树纹玉琮,都能够看出古蜀人虽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整体来看,在更高层级上,与中华文明圈有着整体性,内心有着相同的信仰,对于宇宙天地的认识也存在相似性,这些都正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同款”文物频“撞脸”构成一个器物群联系纽带

  ○时间空间上三星堆比二里头更晚。然而,所出土的玉戈、玉璋等都极度相似,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器物群联系纽带

  ○器物相似背后,从更高文化层面上来看,是二里头的礼器制度对于三星堆的影响

  行走中,更多“似曾相识”的器物穿越着时空涌现。位于河南洛阳市偃师境内的二里头遗址,是一座夏代大型都城,作为中原文化重要代表,这里也被认为是夏文化的起源。报道组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与二里头远隔千里的三星堆,明显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同款”和“撞脸”器物。二里头和三星堆,在地理空间上一北一南、一东一西,时间空间上三星堆比二里头更晚。然而,所出土的玉戈、玉璋、陶盉、高柄豆、觚型器、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等都极度相似,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器物群联系纽带。这些发现充分说明,三星堆早在3000多年前,就和中原地区进行了密切文化交流。

  在展厅中,展出的一个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吸引了不少关注,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目前发现了三件铜牌饰,应该都是高级贵族使用,代表着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介绍。

  在三星堆,也发现同样风格的铜牌饰。“作为祭祀器物,在三星堆先民心中,也代表着一种神圣。同样还有牙璋。”赵海涛说,尽管在二里头之前其他文化中也发现过牙璋,但并没有明显的礼器指向,而在二里头,牙璋则很明显成为一种高级别的礼器,三星堆同样延续了对于牙璋的尊崇。

  在赵海涛看来,这些器物相似背后,从更高文化层面上来看,是二里头的礼器制度对于三星堆的影响。“可以看出,从二里头时期开始,中原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就有着比较多的交流,这种交流改变了成都平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发展的模式和内涵。”

猜想

古代河南有大象,所以河南简称“豫”?

古代河南大象与三星堆出土象牙有关系吗?

  10月10日,一场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对话在郑州举行。四川日报全媒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日报、顶端新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图书馆联合主办了“再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最新发现与考古历程”讲座。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三星堆发掘现场负责人冉宏林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郜向平展开对谈。三星堆与河南中原文化的关系,牵动着不少河南观众的好奇心。现场有河南观众对三星堆遗址新发掘的象牙很好奇:这些大象从哪里来?我们河南简称为“豫”,一个人手牵大象状,即河南古名“豫”的象形。据说在古代,河南被称作牵象之地,是不是说明古代的河南有大象?三星堆出土的象牙会不会是从河南这边过去的大象?近日,在平顶山市汝州温泉镇涧山口水库一带,因河水冲刷暴露出类似动物骨骼的物体,经河南自然博物馆专家鉴别,初步确定为大象盆骨化石。古代河南有大象,那跟三星堆出土的象牙有关系吗?冉宏林介绍,目前三星堆象牙总数量近800根,大批象牙如果从殷墟贸易过来应该不易,并且在成都平原发现了大象骨骼,说明当时当地已有大象了,目前学者正对象牙进行进一步分析。有观众提到,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和中原地区的树类文物、画像砖、文物花纹有相似性。两位学者表示,的确能从中看到两地的一定联系,因为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出土不少海贝。有观众提问:这是不是意味着三星堆和海外之间有一条类似于丝绸之路的道路?两位专家表示,仅1号、2号坑就出土6000多枚,经海贝种属鉴定,能确定三星堆的海贝来自印度洋深海。业内有学者在汉代文献中找到古蜀地区和印度贸易交流的记载,认为在三星堆时期,三星堆、川西、云南、缅甸、印度可能存在一条南线。“但这个说法还有待考证。”郜向平补充,当时长江以南没有发现过类似海贝,感觉应该不是贸易。冉宏林推测,“这可能是在某种偶然情况下通过某种情况获得的。”

  本场讲座四川日报全媒体进行全网直播,并通过澎湃新闻、北京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平台联动直播。截至活动结束,全网观看人次突破千万。

行走

三星堆文化会不会是外星文化?

中原行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中国现代考古学从仰韶遗址诞生,在不断发掘中有力地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青铜爵,将青铜制爵工艺提前到距今3500年前,回望三星堆的青铜器,它们也承载着礼制交流作用——神奇的三星堆,也是源远流长华夏文化里多元一体的一支

  常有网友开玩笑说,三星堆文物的造型这么神奇,会不会是外星文化?这次中原行,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仰韶村遗址、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陶寺遗址……报道组以行走和对话的形式,触摸华夏文化之源,见证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抵达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时,赶上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考古队队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李世伟介绍,100年前,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来到仰韶遗址发掘,发现大量精美彩陶,还在一块陶片上发现了水稻粒印痕。这种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史前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它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源头之一,距今7000年至5000年。

  中国现代考古学从仰韶遗址诞生,在不断发掘中有力地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100年后,仰韶村遗址第四次挖掘,发现了“混凝土”地面房屋,人工壕沟、丝绸、酒残留等,越来越丰富而生动的仰韶文化生活画卷浮现在人们面前。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报道组见到了距今3800-3500年期间,二里头文化创造的灿烂成就。色泽至今鲜亮的镶绿松石铜牌饰,是中国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历时3000多年,出土时未见绿松石松动脱落,表现出高超镶嵌技术。2004年,考古人员在一座贵族墓葬发现随葬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0多片细小的绿松石镶嵌成70多厘米的长“龙”,在中国早期龙形象的文物中十分罕见。

  在商周时期,爵是一种常见的重要酒器,同时也是一种礼器,代表身份和地位。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青铜爵,将青铜制爵工艺提前到距今3500年前——二里头乳钉纹铜爵出土于1975年,高26.5厘米,总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足细长,腹部有乳钉纹,整体造型修长,极具美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同时表明“礼以酒成”这样一种规则制度,源自于夏朝。回望三星堆的青铜器,它们也承载着礼制交流作用——神奇的三星堆,也是源远流长华夏文化里多元一体的一支。

记者手记

让游客读懂文物博物馆成网红打卡地

  中原行最后一站,报道组跨省来到山西临汾。这里古称平阳,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陶寺遗址,有学者认为,这里是曾经的尧帝之都。走进“山西最美博物馆”之一临汾博物馆,体验沉浸式观展。这座2018年投入使用的新馆,前沿和现代化展陈设计理念,让人拥有沉浸式观展体验,成为当地一个网红打卡地。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整体建筑设计理念源自象征“日月同辉”的陶寺古观象台,打造为“日月相抱”。整座建筑将传统文化和生态公园巧妙地融为一体,空间层层递进、错落有致。在“最早中国”展厅,展出陶寺遗址出土文物,结合图文资料以及科技呈现手段,以考古发掘角度还原出历史脉络。其中一个大型3D裸眼沉浸平台展示的陶寺观象台,可体验古人如何通过观测太阳确定节气变化。

  另外,博物馆打破常见器物并列展陈方式,以几十件青铜器排列组成“鼎阵”,上百件陶器排列组成“鬲阵”,结合光影运用,给人震撼的立体化观展感。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兴起,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一改以往高冷、生硬面貌,以全新姿态迎接市民和游客,让游客读懂文物,感悟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而三星堆博物馆,与这些古老又年轻的文明一道构成浩浩汤汤的上下五千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