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研究成果发布
本台记者 李冬阳
16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广汉举行。20个科研机构、大学院校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科技手段运用等领域介绍了最新成果,初步明确了祭祀坑的形成过程、人类行为、器物功能等问题。市委副书记、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主任王居中参加。
专家介绍,三星堆祭祀区3号、4号、7号、8号,大型祭祀坑的沉积物中存在猪和牛的蛋白残留,是祭祀坑形成前祭祀用生的直接证据。目前已初步推断祭祀坑形成前,使用包括猪、牛等在内的祭生和铜器、金器、玉石器等祭祀用器,后进行毁弃、窑烧等活动,最后将所有器物分批埋藏在祭祀坑内。动物寄生骨骼相对集中埋藏在1号坑,其他坑混入了少量骨渣及动物脂质和蛋白残留物,使用祭生毁弃、窑烧,最后分批埋藏,共同组成了埋藏前的仪式活动,也反映出其祭祀体系和中原祭祀体系的一致性。
北京大学加速气质谱碳14年代研究团队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研究结果和碳14测年所能达到的精度,不仅确定了三星堆所发现的几个祭祀坑,形成年代处于商晚期,还认定他们的形成时间大致相当。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这个就直接的将这些坑的年代进行了明确的论定,这个是解决了多年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关于祭祀坑年代的问题。再就是对于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它们的产地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学术问题。之前有很多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一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这次我们也是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针对泥芯做了深入细致地检测分析。由此基本上确认通过泥芯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些青铜器它的产地,至少它的铸造是分为两大类的。
研究表明,金属器物主要集中埋藏于3号、8号和7号祭祀坑,三星堆青铜锻打技术较为发达,整体呈现高纤特征,金珠均为金银合金。北京科技大学冶金考古团队对三青堆1、2号坑出土青铜器残留泥芯进行岩相观察,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三星堆青铜器面具、人像、神树、其它非容器等本地风格特征器物泥芯与容器类器物泥芯,在化学成分及显微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推测与产地不同相关,为研究人员了解这些铜器的锻造产地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出土糟朽象牙的整体保护是世界性难题,此次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团队实现了考古出土、保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零的突破,为考古出土、保水、糟朽古角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贡献了中国方案。
当天,还举行了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聘任仪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受聘为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
市领导阙显凤、三星堆博物馆景区领导贾苏竹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