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
为集中力量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保障我市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实现,根据国家和省、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结合广汉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和“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为抓手,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五个走在前列”,率先实现转型发展、率先融入成德同城化、率先推进改革创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建设成德绵试验区经济文化强市和成都大都市区特色卫星县城,加快建设成产业富美、环境优美、人文秀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幸福新广汉。
——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实现优胜劣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引领,完善配套政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矫正供需结构错位和资源要素错配,解决好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问题。
——坚持供需衔接,双侧发力。把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和供给对需求的引致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在扩大有效供给、加强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的同时,畅通供给需求衔接通道,推动供给需求协同发力。
——坚持增存并举,有破有立。把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加快淘汰无效产能,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分类有序化解过剩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高端产业聚集。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把短期调控与长期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系统谋划和总体设计,瞄准突出问题,破解瓶颈制约,做到情况摸清、目的明确、任务具体、责任落实、措施有力,从源头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坚持改革攻坚,防范风险。把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有机结合起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充分考虑经济和社会承受能力,重视补短板、兜底线,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总体目标
经过5年努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三去一降一补” “一提一创一培”取得明显成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与各类需求相匹配的多层次、宽领域、优质有效供给体系日趋完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发展动能明显增强。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7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影响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
——质量效益显著提高。201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8%,每万人口拥有有效发明达到3.9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左右,中国驰名商标超过5件,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省下达目标任务。到2020年,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供给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彻底拆除2户企业中频炉及附属设施。商品住房库存面积控制在39.64万平方米以内,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税负成本、财务成本等逐步下降,全市3602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400亩,义务教育巩固率小学达到100%,初中达到99.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6.9%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无效供给市场出清,金融业务主要风险指标达到监管要求,经济效益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经济活力竞相迸发。2017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行政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投融资、价格、国资国企、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高水平双向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实体经济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财税、金融、土地、产业、人才等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三、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能
(一)认真落实德阳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任务。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抓好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围绕德阳“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定位,突出抓好“三个精准对接”,即:对接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抓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成果转化体系和以科技人才为支撑的众创体系;对接制约创新的突出问题,抓政策机制创新,对接开放合作的国家战略,打造国际产能合作、创新孵化承接、创新生态服务三大平台。推进创新发展,实施好产业转型引导、创新项目支撑、创新载体培育、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政策引领“五大工程”,推进发展迈入快车道。
(二)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德阳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瞄准石油机械、新能源、节能环保三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建设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联盟,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健康养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鼓励发展总部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业态,抢占新兴服务业发展制高点。
(三)积极实施“互联网+”工程。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产业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业,打造“中国制造 2025”广汉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使生产装备向“数控一代”“智能一代”逐步演进。发展智能装备和终端消费产品。提升工业软件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实现机器联网、工厂联网,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充分激发众创活力。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雒创汇”品牌内涵,支持各类众创空间,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实施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创新,引进一批具有科研领军才能、团队组织管理能力、技术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高端人才。
(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引导,鼓励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向有限公司转型、规模企业向股份有限公司转型,扶持个体工商户向现代企业升级。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投资建设重大项目。
四、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品牌
(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落实《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工艺、产品、功能、服务、价值链“五个升级”以及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质量、集聚水平、经济效益“五个提升”。围绕机械、医药、食品等传统优势行业,拉伸产业链;发展工业服务业,促进传统优势工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化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实施倍增计划(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实施新兴服务业培育壮大工程。实施“三优两高”(即优种、优育、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
(七)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开展品牌创建和质量对标提升行动,推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培育和争创中国质量奖、省市质量奖、四川名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形成一批省内有比较优势、全国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引导企业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重点领域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推动优势产业商标集群建设,强化商标品牌保护和运用,开展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推进注册商标企业融资便利化。
五、推动无效供给市场出清
(八)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依法依规有序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对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及排放不达标的化工、水泥、钢铁、造纸等落后产能企业实施有序关停,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严禁违规建设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持“低退、高进”的产业发展思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切实解决“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现状。分类有序处置“僵尸企业”,鼓励非国有资本依法参与国有“僵尸企业”改制重组,支持设立“僵尸企业”破产处置绿色通道。
(九)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个人购房信贷政策,稳步推进住房公积金向城镇稳定就业新市民覆盖。鼓励和支持市内外城乡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在户口迁移、学生就近免试入学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实行同等待遇。从严管控房地产土地供应,建立健全存量土地盘活机制。停建公租房,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行棚改货币化安置,打通安置住房、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衔接通道。鼓励房地产企业走出去发展、跨界发展,转型升级和适当调整房地产建设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库存商业地产转型。
(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潜在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和评估,及时有效处置金融风险隐患。畅通银政企沟通对接渠道,协调金融机构一致行动,给予转型升级中出现资金链暂时紧张的企业资金支持,避免“一刀切”式抽贷、停贷和压贷,防止企业资金彻底断裂形成不良贷款。建立健全政府、司法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事业部门等参与的联合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逃废债行为。
六、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
(十一)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开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三证整合”登记,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优化服务。依法依规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强化反垄断执法。推进普遍性和重点领域降费,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纳入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及时公布政府定价目录、政府定价涉企收费“三项目录清单”。督促执收单位公布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坚决制止乱收费行为。
(十二)降低要素成本。落实“管住中间、放开两头”要求,推进输配电价改革,放开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电价的市场化交易机制。调整丰枯季节和峰谷时段电价,全面清理随销售电价征收的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积极争取直购电、富余电量消纳、偏差电量结余资金扶持重点工业企业等政策,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执行好成品油价格机制。全面理顺天然气价格,推动天然气“转供”改“直供”,执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管道燃气定价机制。
(十三)降低企业经营性成本。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对鼓励类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等按规定实行税收优惠。按规定调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有效供给,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和服务方式,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和收费项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续贷”业务推进力度,降低企业贷款成本;通过贴息等方式鼓励企业发行债券融资。落实好“五险一金”优惠政策。在子女入学、基本公共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降低劳动力自由流动成本。引导企业开展职工培训,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免费为企业提供培训场所、设施和师资,降低企业职工培训成本。提高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清理规范公路等经营性收费和进出口环节收费,降低物流成本。
七、补强经济社会发展短板
(十四)补强脱贫攻坚短板。创新脱贫攻坚责任,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建立健全“市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健全投入增加机制,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21个扶贫专项方案。加强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统筹推进五个德阳市级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强化社会保障政策性扶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和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对农村特困人员实行自愿集中供养,建立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十免四补助”政策。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产村相融,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度融合旅游产品,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品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有发展生产和就业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十五)补强基础设施短板。
突出南融成都、北接德阳,发挥成德绵通道优势,以高速公路、快速干线为重点,打造南北贯通东西连接的高快通道层,深度融入成都经济圈、成德绵经济带以及“德阳半小时经济圈”。协助完成天府大道北延线、成绵高速扩容、旌江干线提档升级改造、德广快速干道建设,形成“三纵两横”的高快通道网络。畅通城市内部交通,按照一级公路标准改造省道 S422 广汉段,实施大件路改线工程,构建中心城区的环线。立足城乡交通一体化,以县道和乡道为重点,依托城区环线构建放射型集散公路,提高市域内重点集镇、产业园区、交通枢纽、旅游景点、铁路站点的连通度和道路等级。着力推进中心城区至旌江干线连接线、省道 S108 至省道 S211 连接线(金轮至和兴连接道路)工程、沿河中轴线、旅游环线建设。加大三江大桥等重点桥梁及危桥、渡改桥建设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以乡道和村道为重点,改扩建农村公路 150 公里,完善村道联网,提高通达深度、道路状况和抗灾害能力,补充毛细路网通达功能。加快沱江流域绵远河、青白江、石亭江、湔江、马牧河等河道综合治理,推进蒋家河、蒙阳河、坪桥河、白鱼河等山洪沟治理,实施万工堰、龙井堰等枢纽工程,推进龙泉水库小升中工程,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大对青白江水系、杨柳分干渠水系的各级渠系整治力度,完善斗农毛渠及提灌、蓄水设施。
(十六)补强公共服务短板。针对公共服务不均短板,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依托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免学费、免住宿费、免生活费、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三免三定”计划,支持和引导未升入大学的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接受一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开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加强市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站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科学规划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完善乡村基层文化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民间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基层便民服务平台,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七)补强生态环境短板。深入推进沱江流域“德阳成都控制单元”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地下水、黑臭水体污染防治,到 2020 年主要河流出境北河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 85%以上,清江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 60%以上。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扩容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现有污水处理厂,确保乡镇污水处理厂覆盖率达 100%,实现排放稳定达标。全面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和修复退化、酸化、污染、损毁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外来物种调查监测,建立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强化环境安全保障和督查,健全环境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十八)补强服务业发展短板。针对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占GDP比重偏低等短板,结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空间布局合理、业态高端复合、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本土行业垂直龙头平台和重点企业,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区域中心城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咨询服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庭服务等服务行业。
八、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十九)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服务效能型政府。依托“一窗进出”管理系统,推行“一窗进出”服务模式,构建省、市、县三级上下协调联动并联机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先照后证”、企业 “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三证整合”登记,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推行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实行个体工商户、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力度,制定市场主体失信惩戒管理办法,再造企业监管工作流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股权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民营经济投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加快进入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市政公用等领域,创新PPP项目收益与分配机制,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二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拓展与沿线国家经贸、投资、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结合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开展沿线区域经贸协作。坚持“稳定增量、提升质量、招大引优、强化落实”,完善“招大、引强、选优”招商机制。办好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
九、落实政策措施
(二十一)落实财税政策。落实国家税收优惠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对企业改制重组等依法给予契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税收优惠。落实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加大对实体经济投入。用好各级发展投资引导基金、节能减排投资基金、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补助和事后奖补等方式加大企业投资和技改支持力度,对企业提品质创品牌给予财政奖励。
(二十二)落实金融政策。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银行机构完善信贷准入标准,创新总部授信、银团贷款等方式,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高端装备制造、现代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创业、绿色环保产业。大力推进金融租赁。发展国资背景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鼓励民营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等。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资本市场、“新三板”和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进行股权融资,支持企业入选省上“创业板行动计划”。 极协调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债权投资、股权投资等资产产品管理创新,为高新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教育培训、通用航空、现代物流等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和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稳步发展债务融资,探索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集合成长计划,主推科技型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
(二十三)落实土地政策。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新兴先导性服务业等重大项目用地,省政府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的工业项目,根据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的投资要求,对建设用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超过地方规定标准(地方未制定标准的,按照国家标准执行)40%以上,投资强度增加20%以上的,可按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确定出让底价。建立完善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鼓励工业项目采取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向中小企业供地,土地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依法转让、转租或抵押。以先租后让方式供应的土地,主管部门在编制土地供应方案前,要明确提出租赁转出让必须达到的条件、考核主体、考核标准及违约责任,并纳入土地租赁合同。紧密结合养老服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对现有制造企业在新建或改造原有厂房、增加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现有制造企业调整用地结构增加服务型制造业服务设施和经营场所,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原建筑面积15%,5年内可继续按照原用途使用土地;对工业、商业等用地,在符合消防、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土地分宗办证、地面建筑物部分转让,采取分摊方式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
(二十四)落实产业政策。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引导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国际产能合作等途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对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工业用水循环重复利用、高效冷却、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等节水技术改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实施固废综合利用、循环化改造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高效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和产品产业化项目,当年列入省级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任务并验收通过,给予一定奖补。强化区域布局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现有园区的产业基础、产业优势、资源禀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对工业园区或园区内企业实施的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改造提升项目、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给予一定奖补。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和机制,推进产城融合、园城互动,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和现代产业基地,促进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二十五)落实人才政策。加快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建设,制定领军人才政策及配套实施办法,在安家补助、岗位津贴、带项目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补助。积极开展“天府高端引智计划”项目申报,加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推行开放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完善人才流动配置、分类评价、激励保障等机制,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二十六)落实托底政策。妥善安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企业下岗职工,全面落实援企稳岗、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对分流职工提供就业创业能力测评、用工信息和岗位对接服务,指导企业开展转岗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加强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转岗培训服务。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渠道给予就业援助。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退役士兵等群体就业创业。用好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水平。
十、强化组织保障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分工,狠抓工作落实,把各项安排部署抓出成效。
(二十八)严格督查考核。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纳入深化改革目标考核内容,市委改革办、市目标督查办公室要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改革部署落地落实。垂管部门和其他责任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坚决避免“中梗阻”。
(二十九)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做好改革方案、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和管理好社会预期。
(三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发挥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行业协会等各方面作用,合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高度重视企业意愿、群众诉求,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提前预判、及早应对、及时化解,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附件:广汉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重点任务责任分工表
广汉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重点任务责任分工表
序号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1 |
加快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
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
2 |
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德阳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
市经信局 |
3 |
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健康养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鼓励发展总部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业态。 |
市科技商务局 |
4 |
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 |
市经信局、市发改局 |
6 |
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市科技商务局、市金融办、市教育局、人社局、团市委 |
7 |
实施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创新,引进一批具有科研领军才能、团队组织管理能力、技术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高端人才。 |
市人社局、市科技商务局、教育局、卫计局 |
8 |
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引导,鼓励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向有限公司转型、规模企业向股份有限公司转型,扶持个体工商户向现代企业升级。 |
市工商质监局 |
9 |
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工艺、产品、功能、服务和价值链“五个升级”以及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质量、集聚水平、经济效益“五个提升”。 |
市经信局 |
10 |
深化省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实施倍增计划。 |
市科技商务局 |
11 |
实施“三优两高”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 |
市农业局 |
12 |
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开展品牌创建和质量对标提升行动,推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培育和争创中国质量奖、四川质量奖、四川名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市工商质监局、市经信局 |
13 |
健全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重点领域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 |
市工商质监局、市食药监局 |
14 |
推动优势产业商标集群建设,强化商标品牌保护和运用,开展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推进注册商标企业融资便利化。 |
市工商质监局、市金融办、人行广汉支行、银监办 |
15 |
依法依规有序推进淘汰落后产能。 |
市安监局、市经信局 |
16 |
分类有序处置“僵尸企业”,鼓励非国有资本依法参与国有“僵尸企业”改制重组。 |
市国资委 |
17 |
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个人购房信贷政策,推行棚改货币化安置,鼓励房地产企业走出去发展、跨界发展,转型升级和适当调整房地产建设项目。 |
市住建局 |
18 |
加强对潜在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和评估,及时有效处置金融风险隐患。 |
市金融办、人行广汉支行、银监办 |
19 |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优化服务。依法依规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推进普遍性和重点领域降费。 |
市发改局、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工商质监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
20 |
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纳入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及时公布政府定价、政府定价涉企收费“三项目录清单”。 |
市财政局、市发改局 |
21 |
积极争取直购电、富余电量消纳、偏差电量结余资金扶持重点工业企业等政策,推动天然气“转供”改“直供”。 |
市经信局、市发改局 |
22 |
帮助和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融资租赁,采取首台(套)奖励和保险补贴、装备制造企业机器人应用补贴、工业企业融资租赁补贴等措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
市经信局、市财政局 |
23 |
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通过贴息等方式鼓励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在国家统一框架下,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降低企业职工培训成本。清理规范公路等经营性收费和进出口环节收费。 |
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
24 |
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政策,大力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0个扶贫专项方案。 |
市扶贫移民办 |
25 |
深入实施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县乡道路面改造和等级提升。 |
市交通运输局 |
26 |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 |
市水务局、供电公司 |
27 |
协助完成天府大道北延线、成绵高速扩容、旌江干线提档升级改造、德广快速干道建设,形成“三纵两横”的高快通道网络。畅通城市内部交通,依托城区环线构建放射型集散公路,着力推进中心城区至旌江干线连接线、省道 S108 至省道 S211 连接线(金轮至和兴连接道路)工程、沿河中轴线、旅游环线建设。加大三江大桥等重点桥梁及危桥、渡改桥建设力度。改扩建农村公路 150 公里,完善村道联网。 |
市交通运输局 |
28 |
加快沱江流域绵远河、青白江、石亭江、湔江、马牧河等河道综合治理,推进蒋家河、蒙阳河、坪桥河等山洪沟治理,加大对青白江水系、杨柳分干渠水系的各级渠系整治力度。 |
市水务局 |
29 |
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三免三定”计划,开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 |
市教育局 |
30 |
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加强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站基础医疗设施建设。 |
市卫生计生局 |
31 |
科学规划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完善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市本级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方志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
市文广局 |
32 |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
市林园局 |
33 |
开展地下水保护和监测,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
市水务局 |
34 |
全面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改善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
市环保局、市农业局 |
35 |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
市科技商务局 |
36 |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咨询服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庭服务等服务行业。 |
市科技商务局 |
37 |
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服务效能型政府。 |
市委编办、市政府办、市监察局、市政务服务中心 |
38 |
全面开展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三证整合”登记。。 |
市工商质监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
39 |
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股权量化,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抓好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试点。 |
市委农工委、市国土局、 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农业局、人行广汉支行、银监办 |
40 |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民营经济投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加快进入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市政公用等领域,创新PPP项目收益与分配机制,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
市发改局 |
41 |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深入实施“251三年行动计划”,拓展与沿线国家经贸、投资、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鼓励支持在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建设国别合作园区。 |
市科技商务局 |
42 |
办好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 |
市经信局、市科技商务局 |
43 |
落实国家税收优惠和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财政金融互动政策,用好各级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补助和事后奖补等方式加大企业投资和技改支持力度。 |
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
44 |
完善金融政策,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银行机构完善信贷准入标准。大力发展国资背景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鼓励民营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等。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资本市场、“新三板”和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进行股权融资。 |
市金融办、人行广汉支行、银监办 |
45 |
完善土地政策,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新兴先导性服务业等重大项目用地,鼓励工业项目采取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向中小企业供地,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
市国土局 |
46 |
完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退出部分过剩产能。强化区域布局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现有园区的产业基础、产业优势、资源禀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和现代产业基地。 |
市经信局、市科技商务局 |
47 |
完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领军人才工程,制定领军人才政策及配套实施办法,完善人才流动配置、分类评价、激励保障等机制,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
市人社局 |
48 |
完善托底政策,全面落实援企稳岗、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加强就业援助,用好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水平。 |
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民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