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送审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部署,根据德阳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德阳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德委发〔2016〕2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和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新广汉的实施意见》,通过5年努力,推动我市主体功能区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主流价值观全面推行,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着力打造“产业富美、环境优美、人文秀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幸福新广汉。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利用,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达到国家和省要求,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控制在3.56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省上标准。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和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7%,重要流域水质达标率达到71.43%以上。全市林地保有量保持在8.5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稳定在17.36%以上,活立木蓄积达到33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种及区域特有物种通过自然保护区(小区)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二、完善绿色空间布局
(一)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
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全面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全面评价我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体系,按照主题功能区定位分类推动我市四大区域发展。东部以连山镇、松林镇、三水镇为核心,重点发展特色山丘旅游度假、生态休闲、航空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南部以向阳镇为核心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电气设备等产业;西部以三星堆为核心,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等产业;北部以小汉镇为核心,重点发展机械加工、食品医药、新材料、新型化工等产业。
(二)科学划定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将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的重要措施。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对优质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继续推动和兴镇华严村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加大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合理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全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完善雾霾天气监测网络等平台建设,强化预警功能。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严格实施农产品产地安全区划和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强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风险评估。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鸭子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三星堆水厂水源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河流、城市周围、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生态红线区划技术规范和管制原则、措施,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出台征占用生态用地禁限目录,强化执法监管,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实施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三)加快建设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
构建生态城镇体系。认真落实《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科学确定城镇终极规模,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打造绿色城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湿地公园、绿廊、绿道、林荫路等特色生态项目建设。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合理确定新区建设规模,有序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加快实施城市提档升级工程,实现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大力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争创“国家海绵城市”。实施城镇生态园林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园林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城镇承载能力提升工程、示范创建提升工程和宣传教育提升工程”等。全面开展清洁城市环境活动,强化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和建设,制定并实施《广汉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有效回收利用垃圾中的重要资源,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体系基本形成。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严格执行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编制方法,加快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精品村庄。建设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农业型等特色小城镇,重点打造6个区域重点镇。
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四)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
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对接《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围绕“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油气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和通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3+3”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动态监测,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压减钢铁产能,彻底拆除2户企业中频炉及附属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需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减量化兼并重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通过资金奖补及政策支持等综合措施,引导一批钢铁、化工等企业主动关闭,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全面提升能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在广汉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优化城乡用能方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应用和能源转化利用方式变革。加快推进天然气生产基地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逐步推进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试点,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污染分散化、资源化及电网调度智能化。积极引进新能源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
(五)做大做强绿色产业
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着力吸引下游新材料深加工及制品企业,不断拓展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西南地区领先、国内知名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低碳产品认证,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节能环保装备研制基地。建立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目录,引导绿色消费。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专业会展、航空职业培训、养老健康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发展。引导国际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广汉设立仓储结算中心,建设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大力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油气装备、新材料、医药等重点领域建设集运输、代理、仓储、加工、贸易、配送为一体的区域性、多功能物流中心,促进物流企业集聚发展。深化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加快现代金融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深度挖掘环山旅游资源,集中打造三星堆文化、通用航空旅游等核心品牌,把绿色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推进农业绿色化发展。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成行、土肥沃、功能全”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继续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100%以上。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基础,开展一批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支持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商、方案解决商发展。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技术创新联盟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我市绿色制造和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六)协同推进节能减排
推动德阳市创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重点抓好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等“六化”典型示范项目建设。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组织开展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省千户工业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进全市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推广清洁能源汽车,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开展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
继续强化总量减排。加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力度,加快实施城镇(乡)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和乡镇、农村居民聚集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强化农业源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全面建成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中控系统,建立健全总量预算管理、初始排污权分配、总量前置审查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扩大IC卡刷卡排污试点范围。加强节能监督,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能耗年均下降7%。
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大力实施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组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替代工程,加快实施水泥、玻璃、钢铁、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以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减排工程。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化工、建材等行业绿色发展,实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推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继续深入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推动水泥、钢铁等工业窑炉、高炉实施废物协同处置。逐步建立“源头削减-回收网络-处理中资源化-产业化再利用消费”的生态物资循环产业链。到2020年,力争全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达到15家。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促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八)加强资源节约
加强水资源节约与替代。实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全面推进和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设备和产品。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建成一批灌区水利现代化示范片;继续实施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已成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强城市节水,推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创建一批节水型示范企业。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和污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城乡水源工程建设,建设城市第二水源工程,重点推进鸭子河城区段综合治理、龙泉水库改造、景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建设项目用地全程管理机制、项目用地“后评估”制度、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全面建立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绩效评估制度。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监督机制,大力推进城市立体开发和闲置用地综合整治,拓展资源利用新空间。
五、积极构建生态环境安全
(九)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增加湿地面积,建立健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
推进生态工程建设。构建白鱼河生态屏障,打造鸭子河、马牧河湿地公园,建立松林、连山重点保护林体系,形成“廊、区、园”相结合的生态安全空间。大力推进“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行动,完成“四河八岸”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形象。开展公益林建设及森林抚育,落实兑现1308.4公顷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巩固5000亩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后续产业专项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巩固发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地震灾区、山洪泥石流等受灾区域受损林地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成果巩固。
推进江河湿地修复治理。切实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地下水污染,非法取水等惩罚力度。实施三星堆水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脆弱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重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推进有序取水。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河湖库综合治理,构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机制。
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全面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和农用残膜资源化循环利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开展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建设,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5%。贯彻《四川省“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实施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利用工程,确保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以上。严格落实天然水域禁渔期制度,强化水下工程作业项目对渔业资源的补救措施。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划定林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林地分类分级用途管制。强化森林采伐限额监管,年森林采伐总量控制在799立方米以内,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实施天然森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积极争取丘陵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项目资金,用于开展丘陵地区垃圾处理场附近土地治理、坡面整治、退化林地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库及沟渠生态系统恢复、低产低效林改造。
(十)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积极推进降碳;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降碳工作,全面控制工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等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湿地碳汇,有效减缓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积极参与建设四川碳排放权交易平台。
(十一)全面推进污染防治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广汉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抓好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治理,降低重污染天气产生频率。建设中心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继续推进工业废气治理、秸秆禁烧、道路和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综合治理。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平台建设和人工增雨减轻大气污染机制,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
持续推进水污染治理。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广汉市工作方案》,加强沱江流域“德阳控制单元”广汉段的水污染防治,持续开展鸭子河、青白江等水体综合整治,强力控制和削减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水污染物。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湖库生态环境保护和全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设施提标升级改造,实现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认真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广汉市工作方案》,健全土壤环境监测制度,防止新建项目造成土壤污染。加强土地再利用管理,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系统、餐厨垃圾及市政污泥处理项目等重大项目。
加快工业循环园区改造。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建设,促进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实施节能节水改造,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实现园区废物“零排放”。
六、努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二)完善依法治理的体制机制
全面清理现行规范性文件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根据国家、四川省和德阳市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节水、生态补偿等环境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推进标准的贯彻落实。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坚持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土地执法监管。
(十三)健全市场化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培育壮大节能服务产业。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推行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积极探索研究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配合省市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的制定。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试点,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十四)健全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乡镇、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目标考评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实行严格问责,在推荐参加评优评先、选拔使用等方面予以一票否决。对领导干部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将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情况纳入审计内容。切实落实生态安全责任制,对破坏生态环境、背离绿色发展理念的行为依法依规坚决查处。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
七、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十五)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学校开发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资源。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宣传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等重要内容,提高“关键少数”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示范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开展绿色健康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在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家庭全方位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十六)着力培育生态文化
深入挖掘古蜀文化中的生态元素,夯实生态文化有形载体,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创作一批生态文化作品,创建一批生态环保等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大力推进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生态道德,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七)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将环境信息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合理确定环境信息的公开范围、程序、形式,形成环境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符合条件的有关组织可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十八)加强统计监测
开展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测工作,加快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大对统计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配合德阳市建设节能减排综合监测管理平台。
(十九)加强预警调控
建立环境保护部门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从审批源头采取限制性措施。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等制度,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及时预警调控。
(二十)强化执法监督
建立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行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加大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加强执法监督。建立领导干部干涉行政执法登记制度,确保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独立开展行政执法。健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畅通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移送渠道。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
九、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一)强化统筹协调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广汉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勇于探索创新,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十二)完善政策措施
贯彻落实上级深化资源要素及产品价格改革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贯彻实施调整矿产权使用费的征收标准。全面落实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融资支持。推广绿色信贷,探索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建立环境保护黑名单制度。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水平。
(二十三)加大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生态旅游区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监测执法能力建设等。
(二十四)开展市外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全面开展区域合作。利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制造业博览会等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搭建节能减排行业交易展示平台。加强与周边县市合作,在“成德同城化”的基础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建立跨地区环境保护合作组织,建立起具有规划权和调控权的跨区域的环境与生态管理机制,处理解决跨界环境与生态问题。
(二十五)抓好贯彻落实
各乡镇、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根据本方案,结合工作实际,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报市委、市政府,同时抄送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市政府将对贯彻落实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附件:广汉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分工清单
附件
广汉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分工清单
重点任务 | 具体措施 | 牵头单位 | 责任单位 | 责任领导 | ||
一、完善绿色空间布局 | ||||||
(一)加强主体功能区建立 | 落实主体功能定位 | 1.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全面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全面评价我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体系,按照主题功能区定位分类推动我市四大区域发展。 | 发改局 | 国土局、住建局 经信局、环保局 农业局、水务局 林园局 | 王居中 | |
(二)科学划定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 | 2.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将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的重要措施。 | 发改局 经信局 | 财政局、环保局 住建局、交通局 统计局 | 王居中 徐 俊 | |
3.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 | 水务局 | 发改局、经信局 环保局、住建局 | 梁筱萍 | |||
4.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对优质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继续推动和兴镇华严村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 国土局 农业局 | 发改局、经信局 环保局、住建局 | 聂忠顺 梁筱萍 | |||
严守环境质量底线 | 5.加大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合理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全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完善雾霾天气监测网络等平台建设,强化预警功能。 | 环保局 | 发改局、经信局 国土局、住建局 水务局、农业局 | 聂忠顺 | ||
6.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 | 环保局 水务局 | 发改局、经信局 农业局、林园局 | 聂忠顺 梁筱萍 | |||
7.严格实施农产品产地安全区划和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强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风险评估。 | 农业局 环保局 | 发改局、经信局 国土局、卫计局 | 梁筱萍 聂忠顺 | |||
(二)科学划定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 8.在鸭子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三星堆水厂水源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河流、城市周围、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实施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环保局 | 发改局、经信局 财政局、国土局 住建局、水务局 农业局、林园局 旅游局 | 聂忠顺 | |
(三)加快建设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 | 构建生态城镇体系 | 9.认真落实《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科学确定城镇终极规模,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打造绿色城市。 | 住建局 发改局 | 民政局、财政局 国土局、交通局 水务局 | 聂忠顺 王居中 | |
10.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湿地公园、绿廊、绿道、林荫路等特色生态项目建设。 | 住建局 | 发改局、环保局 林园局 | 聂忠顺 | |||
11.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合理确定新区建设规模,有序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 发改局 | 国土局、住建局 经信局、民政局 环保局、水务局 | 王居中 | |||
12.加快实施城市提档升级工程,实现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大力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争创“国家海绵城市”。实施城镇生态园林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园林城市建设。 | 住建局 | 发改局、财政局 国土局、林园局 城管局 | 聂忠顺 | |||
13.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城镇承载能力提升工程、示范创建提升工程和宣传教育提升工程”等。全面开展清洁城市环境活动,强化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和建设,制定并实施《广汉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有效回收利用垃圾中的重要资源,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体系基本形成。 | 城管局 | 发改局、财政局 环保局、水务局 | 张 良 | |||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 14.严格执行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编制方法,加快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精品村庄。建设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农业型等特色小城镇,重点打造6个区域重点镇。 | 住建局 | 发改局、国土局 环保局、农业局 林园局、旅游局、农工委 | 聂忠顺 | ||
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 ||||||
(四)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
| 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 | 15.对接《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围绕“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油气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和通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3+3”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 经信局 | 发改局、科商局 国土局、环保局 住建局、工质局 | 徐 俊 | |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 16.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动态监测,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压减钢铁产能,彻底拆除2户企业中频炉及附属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需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减量化兼并重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通过资金奖补及政策支持等综合措施,引导一批钢铁、化工等企业主动关闭,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 经信局 | 发改局、财政局 环保局、安监局 工质局 | 徐 俊 | ||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 | 17.全面提升能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在广汉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优化城乡用能方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应用和能源转化利用方式变革。加快推进天然气生产基地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逐步推进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试点,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污染分散化、资源化及电网调度智能化。积极引进新能源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 | 发改局 经信局 住建局 | 财政局、科商局 国土局、环保局 农业局、交通局 林园局 | 王居中 徐 俊 聂忠顺 | ||
(五)做大做强绿色产业
| 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 | 18.着力吸引下游新材料深加工及制品企业,不断拓展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西南地区领先、国内知名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低碳产品认证,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节能环保装备研制基地。建立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目录,引导绿色消费。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 | 经信局 发改局 | 财政局、科商局 环保局 | 徐 俊 王居中 |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19.推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专业会展、航空职业培训、养老健康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发展。引导国际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广汉设立仓储结算中心,建设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大力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油气装备、新材料、医药等重点领域建设集运输、代理、仓储、加工、贸易、配送为一体的区域性、多功能物流中心,促进物流企业集聚发展。深化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加快现代金融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深度挖掘环山旅游资源,集中打造三星堆文化、通用航空旅游等核心品牌,把绿色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 科商局 | 发改局、经信局 交通局、卫计局 旅游局、文广局 民政局、金融办、人行广汉支行、银监办 | 阙显凤 | ||
推进农业绿色化发展 | 20.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成行、土肥沃、功能全”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继续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100%以上。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 | 农业局 林园局 环保局 | 发改局、科商局 财政局、工质局 旅游局 | 梁筱萍 聂忠顺 | ||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21.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基础,开展一批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支持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商、方案解决商发展。 | 科商局 经信局 | 发改局、教育局 环保局 | 阙显凤 徐 俊 | ||
三、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 ||||||
(六)协同推进节能减排 | 推动德阳市创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 | 22.重点抓好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等“六化”典型示范项目建设。 | 财政局 发改局 | 经信局、环保局 交通局、住建局 科商局 | 王居中 | |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 | 23.组织开展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省千户工业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进全市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推广清洁能源汽车,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开展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 | 发改局 | 经信局、住建局 交通局、国资委 农业局、工质局 科商局、教育局 | 王居中 | ||
继续强化总量减排 | 24.加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力度,加快实施城镇(乡)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和乡镇、农村居民聚集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强化农业源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全面建成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中控系统,建立健全总量预算管理、初始排污权分配、总量前置审查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扩大IC卡刷卡排污试点范围。加强节能监督,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能耗年均下降7%。 | 环保局 住建局 公安局 | 发改局、经信局 交通局、农业局 | 聂忠顺 张 良 | ||
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 25.大力实施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组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替代工程,加快实施水泥、玻璃、钢铁、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以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减排工程。 | 经信局 发改局 环保局 | 农业局、住建局 财政局、科商局 工质局、城管局 | 徐 俊 王居中 聂忠顺 | ||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
|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 26.推进化工、建材等行业绿色发展,实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推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继续深入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推动水泥、钢铁等工业窑炉、高炉实施废物协同处置。逐步建立“源头削减-回收网络-处理中资源化-产业化再利用消费”的生态物资循环产业链。到2020年,力争全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达到15家。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促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 经信局 发改局 | 住建局、交通局 环保局、农业局 科商局、工质局 | 徐 俊 王居中 | |
(八)加强资源节约
| 加强水资源节约与替代 | 27.实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全面推进和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设备和产品。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建成一批灌区水利现代化示范片;继续实施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已成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强城市节水,推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创建一批节水型示范企业。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和污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城乡水源工程建设,建设城市第二水源工程,重点推进鸭子河城区段综合治理、龙泉水库改造、景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水务局 | 发改局、住建局 财政局、林园局 环保局 | 梁筱萍 | |
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 28.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建设项目用地全程管理机制、项目用地“后评估”制度、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全面建立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绩效评估制度。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监督机制,大力推进城市立体开发和闲置用地综合整治,拓展资源利用新空间。 | 国土局 | 发改局、经信局 住建局、农业局 工质局、林园局 | 聂忠顺 | ||
五、积极构建生态环境安全 | ||||||
(九)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 29.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增加湿地面积,建立健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 | 林园局 | 发改局、财政局 国土局、环保局 住建局、水务局 农业局 | 梁筱萍 | |
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 30.构建白鱼河生态屏障,打造鸭子河、马牧河湿地公园,建立松林、连山重点保护林体系,形成“廊、区、园”相结合的生态安全空间。大力推进“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行动,完成“四河八岸”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形象。开展公益林建设及森林抚育,落实兑现1308.4公顷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巩固5000亩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后续产业专项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巩固发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地震灾区、山洪泥石流等受灾区域受损林地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成果巩固。 | 林园局 | 发改局、财政局 国土局、农业局 | 梁筱萍 | ||
推进江河湿地修复治理 | 31.切实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实施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地下水污染,非法取水等惩罚力度。实施三星堆水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脆弱河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重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推进有序取水。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河湖库综合治理,构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机制。 | 水务局 环保局 国土局 | 发改局、财政局 农业局、林园局 | 梁筱萍 聂忠顺 | ||
强化农田生态保护 | 32.全面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和农用残膜资源化循环利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开展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建设,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5%。贯彻《四川省“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实施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利用工程,确保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以上。严格落实天然水域禁渔期制度,强化水下工程作业项目对渔业资源的补救措施。 | 农业局 | 发改局、财政局 国土局、环保局 水务局、工质局 林园局 | 梁筱萍 | ||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 33.划定林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林地分类分级用途管制。强化森林采伐限额监管,年森林采伐总量控制在799立方米以内,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实施天然森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积极争取丘陵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项目资金,用于开展丘陵地区垃圾处理场附近土地治理、坡面整治、退化林地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库及沟渠生态系统恢复、低产低效林改造。 | 林园局 | 发改局、财政局 环保局、农业局 | 梁筱萍 | ||
(十)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 积极推进降碳 | 34. 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降碳工作,全面控制工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等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湿地碳汇,有效减缓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积极参与建设四川碳排放权交易平台。 | 发改局 | 经信局、环保局 农业局、林园局 科商局、交通局 财政局、法制办 统计局 | 王居中 | |
(十一)全面推进污染防治
|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 35.深入实施《广汉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抓好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治理,降低重污染天气产生频率。建设中心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继续推进工业废气治理、秸秆禁烧、道路和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综合治理。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平台建设和人工增雨减轻大气污染机制,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 | 环保局 | 发改局、经信局 科商局、公安局 财政局、住建局 交通局、农业局 卫计局、工质局 气象局、城管局 食药监局 | 聂忠顺 | |
持续推进水污染治理 | 36.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广汉市工作方案》,加强沱江流域“德阳控制单元”广汉段的水污染防治,持续开展鸭子河、青白江等水体综合整治,强力控制和削减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水污染物。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湖库生态环境保护和全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设施提标升级改造,实现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 环保局 | 发改局、经信局 科商局、财政局 国土局、住建局 交通局、水务局 农业局、卫计局 工质局 | 聂忠顺 | ||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 | 37.认真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广汉市工作方案》,健全土壤环境监测制度,防止新建项目造成土壤污染。加强土地再利用管理,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系统、餐厨垃圾及市政污泥处理项目等重大项目。 | 环保局 农业局 | 发改局、经信局 国土局、城管局 | 聂忠顺 梁筱萍 | ||
加快工业循环园区改造 | 38.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建设,促进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实施节能节水改造,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实现园区废物“零排放”。 | 经信局 环保局 | 发改局、财政局 | 徐 俊 聂忠顺 | ||
五、努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
(十二)完善依法治理的体制机制 | 39.全面清理现行规范性文件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根据国家、四川省和德阳市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节水、生态补偿等环境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 法制办、水务局、发改局、住建局 | 经信局、科商局、财政局、国土局、交通局、卫计局、农业局、工质局、城管局 | 王居中 梁筱萍 聂忠顺 | ||
40.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推进标准的贯彻落实。 | 发改局 经信局 环保局 工质局 | 财政局 国资委 | 王居中 徐 俊 聂忠顺 | |||
41.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 | 国土局 | 编办、财政局 环保局、水务局 农业局、林园局 | 聂忠顺 | |||
42.坚持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土地执法监管。 | 国土局 | 发改局、住建局 农业局、林园局 | 聂忠顺 | |||
(十三)健全市场化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 43.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培育壮大节能服务产业。 | 发改局 经信局 环保局 | 财政局、住建局 国税局、银监办 人行广汉支行 | 王居中 徐 俊 聂忠顺 | ||
44.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推行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 | 发改局 | 财政局、环保局 住建局、城管局 银监办 | 王居中 | |||
45.积极探索研究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 | 发改局 水务局 环保局 | 经信局、财政局 国土局、林园局 人行广汉支行 | 王居中 梁筱萍 聂忠顺 | |||
46.积极配合省市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的制定。 | 发改局 | 经信局、国土局 环保局、住建局 水务局、农业局 林园局 | 王居中 | |||
47.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试点,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 环保局 | 法院、发改局 国土局、水务局 农业局、林园局 | 聂忠顺 | |||
(十四)健全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 48.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乡镇、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目标考评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实行严格问责,在推荐参加评优评先、选拔使用等方面予以一票否决。 | 组织部 市委督查室 | 发改局、环保局 经信局、科商局 财政局、人社局 国土局、住建局 交通局、水务局 农业局、林园局 工质局、统计局 | 张 峻 | ||
49.对领导干部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将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情况纳入审计内容。 | 审计局 | 发改局、经信局 财政局、国土局 环保局、水务局 农业局、统计局 林园局 | 王居中 | |||
50.切实落实生态安全责任制,对破坏生态环境、背离绿色发展理念的行为依法依规坚决查处。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 | 组织部 监察局 市委督查室 | 发改局、经信局 财政局、国土局 环保局、住建局 水务局、农业局 林园局 | 张 峻 | |||
六、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 ||||||
(十五)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 51.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学校开发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资源。 | 教育局 | 发改局 | 毛 毅 | ||
52.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宣传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等重要内容,提高“关键少数”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示范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 组织部 | 相关部门 | 张 峻 | |||
53.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 | 国土局 环保局 林园局 水务局 发改局 | 教育局、科商局 经信局、财政局 住建局、交通局 农业局、国资委 文广局、总工会 团市委、妇联 科协 | 聂忠顺 梁筱萍 王居中 | |||
54.大力开展绿色健康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在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家庭全方位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 | 宣传部 发改局 科商局 | 教育局、经信局 财政局、环保局 住建局、交通局 水务局、农业局 文广局、林园局 工质局、旅游局 妇联 | 阙显凤 王居中 | |||
55.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 市委办 市府办 国资委 | 相关部门 | 刘文彬 王居中 | |||
(十六)着力培育生态文化 | 56.深入挖掘古蜀文化中的生态元素,夯实生态文化有形载体,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内涵。 | 文广局 | 发改局、林园局 旅游局 | 阙显凤 | ||
57.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创作一批生态文化作品,创建一批生态环保等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 | 文广局 | 相关部门 | 阙显凤 | |||
58.大力推进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生态道德,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 宣传部 文广局 | 发改局、教育局 环保局 | 阙显凤 | |||
(十七)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 59.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将环境信息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合理确定环境信息的公开范围、程序、形式,形成环境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符合条件的有关组织可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 | 环保局 发改局 经信局 | 法院、检察院 宣传部、公安局 监察局、民政局 水务局、农业局 林园局、群工部 | 聂忠顺 王居中 徐 俊 | ||
60.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 民政局 | 发改局、环保局 水务局、林园局 | 毛 毅 | |||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 ||||||
(十八)加强统计监测 | 61.开展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测工作,加快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 | 统计局 环保局 经信局 发改局 | 科商局、财政局 国土局、水务局 农业局、林园局 | 王居中 聂忠顺 徐 俊 | ||
62.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工质局 发改局 经信局 | 国土局、交通局 统计局 | 徐 俊 王居中 | |||
63.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 | 国土局 环保局 | 水务局、农业局 统计局、林园局 | 聂忠顺 | |||
64.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 | 环保局 卫计局 | 财政局、统计局 | 聂忠顺 | |||
65.加大对统计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配合德阳市建设节能减排综合监测管理平台。 | 财政局 工质局 | 发改局、经信局 统计局 | 王居中 徐 俊 | |||
(十九)加强预警调控 | 66.建立环境保护部门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从审批源头采取限制性措施。 | 环保局 发改局 经信局 | 财政局、国土局 水务局、农业局 林园局 | 聂忠顺 王居中 徐 俊 | ||
67.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等制度,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 环保局 经信局 发改局 | 财政局、国土局 水务局、农业局 林园局 | 聂忠顺 徐 俊 王居中 | |||
68.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及时预警调控。 | 发改局 | 经信局、住建局 交通局、科商局 国资委 | 王居中 | |||
(二十)强化执法监督 | 69.建立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行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加大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加强执法监督。建立领导干部干涉行政执法登记制度,确保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独立开展行政执法。健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畅通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移送渠道。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 | 环保局 | 法院、检察院 发改局、经信局 公安局、监察局 司法局、国土局 住建局、交通局 水务局、农业局 林园局、旅游局 | 聂忠顺 | ||
九、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 ||||||
(二十一)强化统筹协调 | 70.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广汉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 市府办 | 发改局、环保局 财政局、国土局 住建局、水务局 林园局 | 王居中 | ||
(二十二)完善政策措施 | 71.贯彻落实上级深化资源要素及产品价格改革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 | 发改局 | 经信局、财政局 国土局、环保局 水务局 | 王居中 | ||
72.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贯彻实施调整矿产权使用费的征收标准。 | 财政局 发改局 国土局 | 经信局 | 王居中 聂忠顺 | |||
73.全面落实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 | 国税局 | 发改局、经信局 | 王居中 | |||
74.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融资支持。推广绿色信贷,探索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建立环境保护黑名单制度。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水平。 | 环保局 金融办 | 发改局、经信局 财政局、银监办 人行广汉支行 | 聂忠顺 | |||
(二十三)加大资金支持 | 75.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生态旅游区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监测执法能力建设等。 | 财政局 | 发改局、经信局 科商局、国土局 环保局、住建局 水务局、农业局 林园局 | 王居中 | ||
(二十四)开展市外合作 | 76.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全面开展区域合作。利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制造业博览会等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搭建节能减排行业交易展示平台。加强与周边县市合作,在“成德同城化”的基础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建立跨地区环境保护合作组织,建立起具有规划权和调控权的跨区域的环境与生态管理机制,处理解决跨界环境与生态问题。 | 发改局 外侨办 投促局 | 宣传部、法院 检察院、科商局 经信局、财政局 国土局、环保局 住建局、水务局 农业局、林园局 | 王居中 | ||